作者 :哎小柚(富书专栏作者) 看到一个扎心的毁个孩视频: 一个男人单手拎着一个约三四岁女孩的脚踝 ,把她整个身子都悬空倒吊在窗外。停地 小女孩脸色憋得通红,想摧吓唬惊慌得两手乱舞,毁个孩试图抓住点什么能救命的停地东西,颤抖着大声哭喊 :“爸爸 !想摧吓唬爸爸 !毁个孩” 谁能想到 ,停地被她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求救的想摧吓唬“爸爸”,就是毁个孩背后将她置于如此险境的男人! 面对女儿极度恐惧下的停地疯狂求饶 ,这位爸爸不仅不为所动,想摧吓唬还在语气严厉地教育她: “为什么在房间里尿尿 ,毁个孩不去厕所尿?下次还敢不敢了?” 回应他的停地只有女儿更大声地哭泣。 据目击者称 ,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三分钟 ,直到最后女孩都要哭没劲了 ,这位父亲才把孩子拖回去 。 有网友说: “天啊 ,看得心痛不已,这孩子当时该有多害怕啊 !” “孩子以后心理阴影得多大啊 !” “这样的教育方式变态又脑残!” “要是没抓住,后果太可怕了 !”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全部 ,他们无法分辨大人“恐吓”的真假;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们听话乖巧,活得谨小慎微。 因恐吓而变乖的孩子 ,不是真的懂事了 ,而是害怕了、妥协了。 恐吓不是教育 ,是父母偷懒的暴行 对很多父母而言,恐吓孩子,是教育的捷径 。 无独有偶 。 去年1月 ,四川绵阳。 一父亲用武士刀吓唬13岁男孩 ,不料发生意外致使孩子被刺死。 父亲说男孩体育考试成绩仅18分,原本只是想吓吓孩子 ,要他好好学习 。 今年5月 ,广州街头 。 一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举起菜刀劈向12岁的女儿,把孩子吓得抱头大哭。 原因是女儿拿不到手机闹情绪,父亲想通过吓唬孩子来教育她别沉迷玩手机。 今年6月 ,安徽某小区 。 有一名男孩因贪玩害怕被责罚而躲到防盗窗外,孩子的母亲持木棍拍打致使孩子从五楼跳下。 事后,孩子的母亲说 :“他很调皮 ,我只是用棍棒吓唬他。”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 “最可悲莫过于我把你当爸妈 ,而你却想通过恐吓控制我 ,用恐惧碾压我……” 没有哪一种恐吓,能够一劳永逸地让孩子变成理想中的模样。 《超级育儿师》节目中,2岁的嘉嘉不肯好好吃饭,常常吃两口就不愿吃了。 每当这时 ,外婆都会拿来衣架,一边恐吓嘉嘉 :“吃不吃 ?不吃就敲掉两个牙齿”,一边扬起衣架作势敲打在嘉嘉嘴巴上 。 而妈妈则变本加厉地吓她 :“不吃的话,我还要拿针来扎你!” 因为恐惧,嘉嘉不得不妥协 ,在抽泣中任由外婆将饭塞进了嘴里 。 可等到下一餐,一切回归原点 ,嘉嘉还是不肯吃饭 ,外婆和妈妈的恐吓式教育再次上演…… 有教育家说:“恐吓教育 ,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消极的 、负面评价的引导,会让儿童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 。” 孩子在受到吓唬时,情绪紧张,很难分清现实和想象,只是陷入了无限放大的恐惧情绪中,听不见家长的训诫,反而是牢牢记住父母咆哮时的神情 。 恐吓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在恐惧中机械遵从父母的意志 ,而不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和改正错误。 吓唬出来的“听话”,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听话。 孩子不会被“吓”乖,只会被“吓”坏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 ,奶奶无意间对调皮的小男孩说了一句 : “再不听话 ,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 男孩立马变乖了 ,从此,这句话就成了奶奶的杀手锏,屡试不爽。 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更大的麻烦来了 。小男孩再也不敢在马桶上大小便,甚至连洗手间也不敢进去。 吓唬孩子看似轻松省力,可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1、被“吓”大的孩子 ,没有安全感 《正面管教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 晓东是个有些调皮的孩子 ,父母觉得难以管教 ,经常吓唬他 :“你要再捣乱,我就不要你了 。” 但晓东一直没有当真 。 直到有一次坐车 ,因为他大哭大闹,爸爸竟真的停下了车 ,把他一个人扔在了路边,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时的晓东真以为被父母抛弃了,被爸爸抱回车上后,尽管害怕得全身抽搐,也不敢再发出一点声音。 他不再信任父母,整日担心自己又会被丢下,长时间缺乏安全感,迎接他的是夜不能寐,焦虑难过,几近崩溃。 如果说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那么 ,父母便是安全感最重要的源头。 而父母一次次的吓唬 ,就是在透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安全感。 2、你越“吓” ,孩子越叛逆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 女孩李卓卿的成绩在年级排名五十,但妈妈并不满意,妈妈只要看到她玩手机,立马拿出试卷逼她做 。 女孩从厌烦 、生气 、无比愤怒到暴力撕毁作业本 ,妈妈还是威胁她 : “我管不了你了,我走吧,和你爸离婚 ,” 年幼时 ,妈妈的“吓唬三大招:离家出走 、跳楼、离婚”很管用 。 如今,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反感和叛逆 ,她冷冷地说 : “你不就是会这几招吗,你离婚啊,你走啊 !” 在失望的母亲面前,是同样对母亲失望的女儿。 小时候害怕父母 ,长大了就会远离父母 。 3、孩子被“吓”时,真的会被吓出病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获得性恐惧的实验。 在实验箱中设置了黑白两个隔间,用电击的方法让一只小鼠学会了从白色隔间跑进黑色隔间以避开电击。 在停止电击后,心理学家发现,只要将这只小鼠放进白色隔间 ,它就会出现被电击的反应:撒尿、排便 、蜷成一团……然后跑进黑色隔间。 实验证明:恐惧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一旦形成 ,不容易消失。 父母经常用来吓唬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会在孩子的内心种下恐惧 。 而总是处于恐惧中,会影响负责人体传输快乐的“伏隔膜”。 此外,还会与成年后的冠心病、抑郁症等疾病 ,甚至寿命的长短都有紧密的联系。 大量数据显示 ,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幼年时期所遭受的一些恐吓,或者特殊的童年经历造成的。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遇见的 ,第一个恐吓犯。 在恐吓式育儿的家庭语言环境中,经常被吓唬 ,孩子就胆小了;经常被压制,孩子就叛逆了;经常被威胁,孩子就抑郁了…… 被“吓”坏的孩子,只是一个伪装得乖巧的“精神病人”。 不恐吓孩子 ,应该如何教育 智慧的父母,从来不用“坏人”的角色教育孩子 ,他们深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 ,而是让孩子意识到问题并改正。 与其恐吓孩子,不如这样做: 1)和孩子好好说话 心理学有一个“南风法则” ,它告诉人们 :温暖胜于严寒 。 用在亲子沟通中也一样 ,带有温度的话语就像一阵南风 ,不必声嘶力竭 ,只需柔和 ,便能吹进孩子的心里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爱 。 此外,父母可以记住 《非暴力沟通》的8个关键字 : 观察 :用观察式的语言描述真实状况 ,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 感受:允许自己和孩子表达感受 。 需求: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清楚表达彼此想要什么 。 请求 :最后说出自己的具体请求 ,希望孩子怎么做。 有时候 ,换一种表达方式 ,孩子听后的感受和改变截然不同。 父母好好说话 ,孩子才能好好听话 。 2)宽容 ,允许孩子犯错 在网上看到一篇分享: 女儿三岁半的时候,经常尿裤子,婆婆总是恐吓孩子: “要是尿裤子了 ,你妈妈不仅会打你,还会不要你。” 孩子害怕得不敢小便,只要想尿就大哭 。 网友知道后 ,立马安慰孩子:“宝宝 ,尿裤子不是什么大的错事,不要怕 。” 然后和孩子一起整理了很多条有她喜欢的图案的裤子 ,并且告诉她: “要是我们能够自己坐马桶小便,这些漂亮的裤子就不会被尿湿啦 !” 就这样没几天,孩子学会了自己去小马桶小便。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道: “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当孩子犯错时,怎么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而不是惩罚。” 比犯错本身更可怕的,是孩子犯错后的恐惧 ,而父母的宽容和理解 ,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错误 。 3)同理心,与孩子共情 很多问题 ,当我们站在孩子内心的视角去审视时,就迎刃而解了 。 有一次,演员包文婧的女儿饺子不肯吃饭 ,张歆艺无意间说了一句 :“小猪佩奇也是这么吃的” ,饺子立刻吃了起来 。 孩子的内心是很单纯的 ,有时候 ,他们不愿意吃饭 ,也许想得是 : 我一点都不饿;我还想再玩一会新买的玩具;我有点害怕吃胡萝卜 ,吃了会不会变成兔子…… 纵使给孩子说太多道理,都抵不过一句:“你的感受,我懂……”,它胜过千言万语! 不去吓唬孩子,并不代表家长就没有威信了,耐心沟通 、真诚接纳、尊重理解、多讲究方式方法,孩子才可能打从心底愿意改变自己 。 作家苏岑说过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是不用‘威胁'和‘专制’的态度去教育他们。” 所有的教育 ,都应在爱的包容下发生。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压制; 给孩子耐心的引导,而不是张牙舞爪的威胁; 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而不是在暴力下惶恐。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心无所惧,更加从容淡定地生活 。 作者简介 :哎小柚,富书专栏作者,一名热爱生活、喜欢写作的中年宝妈 ,相信文字的力量,梦想成为一个温暖有力量的人,文章 :爸妈精读,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 :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