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梁祖龄:端雅详察,有独行君子风

时间:2023-10-03 09:12:25来源:一级毛suv好看一国产-在线免费播放作者:探索

原标题:明代名臣梁祖龄 :端雅详察,明代名臣有独行君子风

明代名臣梁祖龄:端雅详察,梁祖龄端有独行君子风

《明代登科录汇编》卷关于梁祖龄的雅详记载

《李朝实录·宣祖实录》关于梁祖龄向朝鲜国王询问农业生产的记载

展开全文

明代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85关于梁万钟的传记 。均为作者供图

《象村稿》关于董一元、独行梁祖龄中路军南下作战的君风记载

梁祖龄雕像 。据温江新闻网

□黎明

梁祖龄,明代名臣字绍甫 ,梁祖龄端号景泉,雅详是独行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人物 ,也是君风晚明成都仕宦的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学界对梁祖龄的明代名臣生平事迹少有研究。笔者从官修正史 、梁祖龄端地方志以及晚明文人著述入手 ,雅详并补充朝鲜史料,独行勾勒出梁祖龄的君风人生轨迹 。

端雅详察 颇有君子之风

梁祖龄的先祖(入川始祖)梁兴礼原本姓黄 ,原籍黄州府麻城县  。明朝初年入川 ,入赘梁氏  ,改姓为梁。

梁兴礼的后代定居于成都市温江县治东14里的鸡鸣桥(今温江区公平街道建安社区内) 。早在梁祖龄出生前 ,家族即是有名的仕宦之家 。梁祖龄的曾祖父梁万钟,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中进士,曾任浙江仁和县令、陕西同州知州 、浙江杭州知府、两浙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梁祖龄的祖父梁衮 ,是蜀王府引礼官;父亲梁承教,是温江县学生员(即秀才);梁祖龄排行家中老二  。

据《明代登科录汇编》卷记载:“(梁祖龄)丁巳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丁巳年,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梁氏家族格外重视子孙教育 。梁万钟致仕后常亲自为子弟授课 ,或聘请名师教学。清嘉庆《温江县志》卷载 :“梁氏遗迹,邑东十三里鸡鸣桥系明进士梁万钟致仕归,课子孙 ,每于鸡鸣时辄唤起 ,诵读至昏始息 。后  ,孙祖龄登万历丙戌进士 ,感祖鸡鸣之训,易木为石遂以名桥。”

明万历十年(1582年) ,梁祖龄以全省第5名的成绩乡试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年) ,以三甲第78名的成绩中进士 。中进士后  ,梁祖龄在吏部观政(即见习),大约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 ,被任命为南直隶应天府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知县 。万历十七年至万历二十年,梁祖龄任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知县(今常州市武进区) 。清康熙《常州府志》卷“名宦”记载梁祖龄“端雅详察,有独行君子风”。意谓梁氏端庄文雅  、明察秋毫,颇有君子之风。

文人治军 入朝与日军作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梁祖龄任户部主事 。是年春天,日本举倾国之兵大举进攻明朝藩属——朝鲜 。六月,明王朝派军队援助朝鲜  ,从而掀开万历朝鲜战争的序幕。大约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梁祖龄被提拔为户部贵州司郎中  ,具体任务是“钦差总理密云等处粮饷”。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梁祖龄被提拔为“山东右参议兼佥事 ,备兵宁前”。十一月 ,调补海防道 ,成为军事行政组织——兵备道的主官 ,主要负责军事战备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初四 ,梁祖龄奉命进入朝鲜境内 ,成为明朝在朝统帅——邢玠和杨镐的重要参谋和助手。据《李朝实录·宣祖实录》卷载,三十一年正月“梁布政祖龄接伴使尹国馨驰启曰:布政初四日过江 ,闻蔚山捷音,倍道出来。”

到朝鲜后 ,梁祖龄首要关注的是军粮的筹措和运输  。他主抓在朝鲜造船运粮 。由于远道不便 ,他思考着恢复朝鲜农业生产,以便筹粮。

明军出征朝鲜,保持严明的军纪格外重要 。梁祖龄在大营东、西辕门竖立“白牌” ,将他草拟的军纪书写其上。军纪条文十分详尽,其中对抢夺朝鲜人民“一米一菜”、毁坏民房等罪行都给出惩处办法 。

据《李朝实录·宣祖实录》卷记载 ,建州女真向明军统帅邢玠请求,准许其发兵2万,讨伐倭寇 。邢玠表示同意,梁祖龄却坚决反对 。他认为,如果让女真进入朝鲜,将暴露明军和朝鲜的实力,无异引狼入室。邢玠听从了他的劝告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九月 ,明朝联军集结约11万人,分四路大军全线进攻日军。其中,中路军兵力接近3万人 ,由提督董一元率领 ,梁祖龄任监军 。监军是代表朝廷辅助主帅协理军务 ,并监督将帅用兵的临时性职务 。

中路军作战经过《李朝实录》《象村稿》《征东实纪》《两朝平攘录》《本朝通鉴》等史料多有记载。至九月十九日 ,中路军南下110里,连克昆阳、永川 、新宁(皆朝鲜地名) ,日军望风而逃 。九月二十七日,于泗川城下与日军对垒,诸将领兵掩杀日军,攻入泗川城内。十月初一 ,明军进逼日军盘踞的新寨 ,游击将军茅国器军中大炮突然炸膛  ,引起大营火药库连番爆炸 。中路军“大乱惊溃 、人马相蹂”。日军趁乱出击 ,中路军溃不成军,人马折损七八千  。其后,部将收整人马撤回星州 。

梁祖龄力主对带头逃跑的官兵明正典刑  。十月十二日,他与提督董一元一道,在沙场点兵之后 ,将带头逃跑的4人押出队列 ,2人枭首示众,2人杖打一百军棍。此举整肃了军纪。为重整旗鼓防备日军乘胜反攻 ,他派将领率领6000人马协同朝鲜将领高彦伯、郑起龙防守 。

中路军虽然一度失利 ,水路却战果辉煌 ,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此时 ,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病死的消息传到朝鲜前线 ,日军开始全线撤退 。十一月 ,明军各路大军全线追击撤退的日军,并剿灭其留在朝鲜的残余力量 。

巡抚河南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  ,朝廷对参加战争的文臣武将论功行赏 。梁祖龄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 。两个月后,梁祖龄还没赴任,其职务改为湖广参政备兵常镇。

常镇兵备道主要负责管理常州、镇江等府的军事守备 ,并兼理文教 、水利、刑讯诉讼等事务。据明代进士孙继皋的《贺兵宪大观察蜀温江梁公·恩再世叙》记载 ,梁祖龄治下的常镇道吏治澄清 ,百姓安定祥和 。

梁祖龄任职期间 ,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捐建了武进县苏东坡先生祠。在治下无锡县 ,划拨百缗铜钱,修建龙汇桥。万历三十九年 ,梁祖龄获得特别恩宠 :祖父与父亲被赠封为巳官 ,祖母和母亲赠封为淑人 。

任职川北道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 ,梁祖龄任四川按察使司副使 ,分巡川北道 。根据明代官制 ,为方便官员奉养年迈的父母 ,允许将官员调到距双亲较近的地方任职 。

大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左右 ,梁祖龄被朝廷起用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 ,备兵雎陈 。梁祖龄上任之时 ,因沙河水位暴涨 ,沿岸市镇及千余顷民田受灾已有半年。他亲自组织民夫对河流进行疏塞,同时加固堤防 ,此后多年沙河安流 ,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万历四十年(1612年),梁祖龄被提拔为河南左布政使 ,官至从二品。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正月,梁祖龄被进一步提拔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提督军务”,为正二品 。

巡抚 ,是总领一省军政、民政的要员 。梁祖龄在河南巡抚任上政绩卓著,史料中留下许多详实记载。

为保境安民,梁祖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发兵剿平河南贼寇,生擒贼首程正国等人。据《明神宗实录》卷记载,四十四年十二月:“河南巡抚梁祖龄报擒流贼程正国等。乞分别首从  ,依律定罪,以正法纪;其有功员役酌量奖赏,以示激劝 。兵部覆奏,从之。”

作为一省父母官 ,梁祖龄十分关心民生福祉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河南境内中牟 、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 、陈留等县遭遇严重冰雹灾害 。梁祖龄上疏请求朝廷加大赈济灾民的力度。据《明神宗实录》卷记载,四十二年七月 :“河南抚臣梁祖龄则以中牟 、祥符 、陈留等县异常冰雹,请破格赈济”。

万历皇帝与宠妃郑贵妃所生之子——福王朱常洵在河南洛阳称藩 。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七月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四月 ,福王属臣先后多次在河南地界上犯案,甚至草菅人命 。巡抚梁祖龄皆上疏禀明朝廷 ,要求按《大明律》彻查严办。福王对属臣的纵容终于酿成恶果  。因受贿被追究的龚孟春挑唆福王府卫队军校 、士兵七八百人哗变 ,一时间乱军甚至威胁到福王自身安全。巡抚梁祖龄迅速调集所属部队 ,控制局面 。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和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  ,梁祖龄先后两次上疏请求致仕 。万历皇帝批准他致仕归乡 。

梁祖龄回到故乡,见到从温江县城沟通成都的大道被江安河所阻隔 。为方便人们出行,他捐资修建了长安桥。《温江县志》有记载:“长安桥 ,邑东半里 ,乡宦梁祖龄捐资修建”。

梁祖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士大夫 ,仕宦30年,坚持不懈造福黎民 、护佑百姓,着力施行儒家仁政 。他发自内心爱护百姓,以致见到沙河边受灾群众而潸然泪下 。明刘思温《陈州李方集河防篇》载:“卓哉仁明梁公祖,素念民难同己苦……一闻控诉泣潸然。”他十分重气节、讲操守 ,史料中对梁氏不徇私的美德十分推崇。

梁祖龄去世后  ,故乡的百姓专门建立祠庙纪念这位先贤。清嘉庆《温江县志》卷14“古迹”有如是记载  :“梁公庙 ,邑东十里公平场近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